一部杉本博司执导、名为时间的剧集

一部杉本博司执导、名为时间的剧集

时间:2024-05-17 12:01:05阅读:2683
杉本博司,《萨尔瓦多·达利》,1999,明胶银盐相纸,93.6 ×75cm。公式Hiroshi Sugimoto,图片由艺术家提供杉本博司,《海牛》,1994,明胶银盐相纸,

      杉本博司,《萨尔瓦多·达利》,1999,明胶银盐相纸,93.6 ×75cm。公式Hiroshi Sugimoto,图片由艺术家提供

      杉本博司,《海牛》,1994,明胶银盐相纸,119.4×149.2cm。公式Hiroshi Sugimoto,图片由艺术家提供

      ◎叁叁

      展览:杉本博司:无尽的刹那

      展期:2024年3月23日-6月23日

      地点: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

      刹那即瞬间,何以无尽?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在展出杉本博司创作生涯展“无尽的刹那”,用标题传递着带有疑问的观展邀请。展览涵盖杉本博司最知名的“透视画馆”“海景”“剧场”“肖像”“放电场”等系列,及首次公开亮相的暗室书法作品。杉本博司曾说:“摄影就像一架时间机器,是记录时间的,我也试图用摄影回答一个问题:时间对人到底意味着什么。”围绕对时间的思索,杉本博司展开了长达50年的艺术实践。

      真假难辨的“自然”

      杉本博司在高中时代便接触摄影,大学时获得经济学和哲学双学位,并于上世纪70年代在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继续艺术深造,获得摄影学士学位。他在从事艺术创作的初期,还曾从事过古董经营。能对世界进行不同维度的拆解,在哲学、科学和宗教间不断穿梭,杉本博司的作品自身即昭示摄影的复杂时间性内涵。独具一格的是,他作为创作者,又无比善用摄影这一媒介的诸多“特性”,不断追问有关人类存在的议题,因而摄影作品正是他哲学思考的可视化呈现。

      自1976年起创作的“透视画馆”系列中,杉本博司拍摄了纽约自然博物馆的陈列。这一系列巧妙回溯着摄影的根源——1822年,作为画师的路易·达盖尔在巴黎为一项流行的视觉娱乐表演“透视画馆”制作舞台布景,很快他又被不用颜料、却能重现客观世界的新发明“照相机”点燃了兴趣,投身于摄影技术的完善——这便是银版摄影法问世的前序。

      杉本博司认为,达盖尔从事的透视画或摄影,都存在“把世界模型化,让自己的作品无限精巧地接近真实事物”的意图。在此观念的驱动下,他以拍摄自然博物馆的标本开启了“透视画馆”系列。

      杉本博司善用8×10大画幅相机创作。大画幅相机的镜头覆盖的区域大于底片区域,因而设置相机位置时能优先确保透视,减少透视错觉,再确定取景。我们在自然博物馆观看标本时,也许曾因场馆布光生硬,或背景画的质感突兀,一下便能识别眼前是“假”自然。而“透视画馆”中动植物标本及远山、天空等背景,均经过杉本博司对相机的操控,配合打光调整后进行拍摄。代表性作品《北极熊》的拍摄曝光长达20分钟,黑白影像最终交付出丰富的灰度细节,北极熊的毛发栩栩如生,整个狩猎场景都活了起来。

      艺术家用极致的“逼真”引发了观看的好奇。如果不了解拍摄背景,难免疑惑,这些暗含戏剧张力的自然场景难道是亲临野外抓拍的吗?在浮现疑问的一刻,观看作品的当下、艺术家进行拍摄的时刻、动物标本被博物馆人员陈设时、动物在自然中的多重时空,巧妙地交叠了——时间和历史的重合,进一步引发对人类起源和境遇的思索。

      极致细节的“肖像”

      杉本博司在“肖像”系列中进一步利用真与假的模糊性,勾起人们对历史的好奇。回溯悠久的肖像画历史,初始功能是使用绘画“记录”重要人物。而杉本博司选择拍摄的对象——蜡像——拿破仑、阿拉法特、戴安娜、达利等等,亦声名显赫,身型样貌容易辨识。艺术家利用精湛的拍摄技术完成对蜡像每一寸肌理甚至眼神的呈现,似乎正是摄影“记录”属性的极致彰显。

      然而,随着细心打量一张张“肖像”,观众必然察觉此系列“像”流露出僵硬感,比如过分细腻的皮肤尤其诡异。正因深知摄影先天的真实性不容置疑,杉本博司利用观看习惯的递进,将细节全面、赤裸地铺陈开来,唤起人们推测眼前“像”非“生”的可能,与观众自我意识中“鲜活”的历史人物肖像形成反差、割裂。

      “透视画馆”和“肖像”系列中,杉本博司以名为“摄影”的装置建构出某种游戏,邀请观看者参与并体悟时间与历史。摄影时而可进行记录,时而又用来艺术创作,因而杉本博司摄影所得图像的“真实”值得我们权衡。他的每一幅作品正试图揭示这两重属性是如何深度嵌套、游艺的。

      哲学视角的佛与海

      杉本博司对时间的探索,使之在当代摄影之中占有独到地位:他获得至高赞誉的“海景”系列是体现其时间哲学的有力之作。“除了相机被用于记录,或用来纪念社会仪式的情况外,触动人们去拍照的,是寻找美。”照片不仅是机器抄写光线的结果,当决定按下快门的一刻,创作者的主观动机得以显现。“海景”拍摄持续40年,拍摄地点遍布世界各地。但杉本博司的镜头下没有任何标志物,恒定取景一半海水、一半天空,令人无法辨别地域差异。极简的构图强调的仅仅是基础物质:水和空气。人类记忆与普遍认知中,由简单物质构成的海有种原始意向,能贯穿至意识的起源。因而杉本博司并非着意捕捉“现在”,而是由亘古的“海景”考量从“过去到现在”时间的延续态。

      本次展出与“海景”图像结合的光学玻璃“五轮塔”系列,塔身自下而上的方形、圆形、三角形、半月形与宝珠型,对应佛教经典的构成世界五大元素: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,象征水的部分则被置入了各地的“海景”。并置展出更多佛教系列作品:拍摄于京都三十三间堂中的观音像“佛之海”、奈良时期的当麻寺结构实物照片及古木结构装置,及首次亮相的《笔触印象,心经》。置身被时间侵蚀的木塔结构前,打量金箔斑驳却依然恢弘的1001尊观音像,感受到强烈的肃穆和震撼。杉本博司自述不是佛教徒,只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待佛教,意将宗教置于时间维度打量,感知宗教作为人类整体历史中重要精神符号的意义。同时,在作品中抽象的时间终得以依附于有形的象征物,静待人们体察、领悟。

      深刻的艺术观和哲学观驱动着杉本博司不停歇地创作。“建筑”“观念之形”“数学模型”系列令人惊讶于艺术家涉猎广博;“光学”“放电场”系列,他把底片用作科学显微镜……“无尽的刹那”将13个作品系列分布于弧形展墙,回顾着杉本博司的艺术生涯。偶然发现,俯瞰展厅的设置竟然很像一座剧院,在此上演着杉本博司执导、名为“时间”的剧集。

      相关资讯

      评论

      • 评论加载中...
      --== 选择主题 ==--